大秦帝国-官方网
昵称: 密码: 会员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新闻 影视 图书 旅游 互动 下载 大秦文化 产业开发 投资项目
太行巍巍话长平(一)
来源/作者:孙皓晖  更新于:2008/6/29  浏览:2361次  [打印]  [关闭]

 

  亲自去看看长平大战的遗址,曾经是一个长长的梦。
  虽然,2004年我已经写完了第三部《金戈铁马》,长平大战已经在《大秦帝国》中得到了完整地正面展现。可是,直到那时,我还是没有去过这方令我神往的土地。写作之中对古长平的地理地貌,是依据《水经注》等诸多古典实用文献,也参照当代历史学家的实际踏勘资料叙述的。现实的古长平,对我依然是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诸事巧合。2007年2月,我收到了山西高平县一家旅游公司的追踪信息。这家公司的老总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留言,说读《大秦帝国》感触很深,邀请我去实际看看长平大战遗址。三个月后,《大秦帝国》第五部写完,因为诸多实际事务,我去了北京,又去了出版社所在地郑州。与出版社朋友谈及高平之事,王幅明社长与责任编辑许华伟都很高兴,认为山西是河南近邻,开车去很方便,是该去考察一番。于是,我当即给山西高平那个留言的李总打电话联系。李总很是豪爽,立即约定了时日并上路方法、接应地点等一串事项。
  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王社长的周严安排下,这趟高平之行后来变成了历经高平——邯郸——安阳三地的战国之旅,令我这个旅游踏勘极少的“书房人”一时感慨多多。
                 险关陉口见沧桑

  五月初的天气已经开始见热。

  我们一车四人上午从郑州出发,在路况极好的河南高速公路网奔驰两个多小时,便进入了太行山入口。按照古代地理,此时我们已经越过了地貌已经无法辨认的古野王——今日繁华锦绣的沁阳平川地带。这里,曾经是长平大战时秦军的总后援基地,也就是王陵秦军为保障后援而先期驻守的防地。大战开始后,精锐的王陵军北进参战,野王(沁阳)交秦军骑兵集团驻防。后来秦昭襄王进入河内,激赏民众后援秦军,也是以野王为根基。今日,这里的历史烙印已经悉数被当代繁华湮没,触目可及处,平野苍翠,路网交织,杆塔连天,梯田层叠,已经没有任何踪迹可寻了。

  过了野王,我们进入了“太行八陉”的南数第二个入口——太行陉。

  这道陉口,是丹水出太行山的谷口。在战国之世,这个入口有一道太行关,与最南边的轵关陉遥遥呼应,曾先后是魏韩赵三国的门户地带之一,也是三国反复争夺的拉锯地带。这道太行陉,东南面是古山阳关(今焦作),曾经是蒙骜秦军封锁太行山南端的壁垒伸展之地;西北面是古少水,曾经是王齕秦军先期封锁上党西端的壁垒伸展之地。而今,这道险要的陉口虽然已经是面目全非,无关无塞,却也是唯一能使人隐隐感受到古代地貌雄奇险峻的所在。平坦宽阔而又整洁的高速公路,从河南进入山西,骤然两山如壁,青苍苍峡谷高耸,清幽幽小河流淌,凉爽之气扑面而来。依稀间,尚可想象战国时代的荒莽地貌,丹水激流的滚滚涛涛。若非这道长长的峡谷,任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雄踞一个时代抗击千军万马的险关要塞。

  峡谷入口处,山西设立了一道路政检察站。停留期间,我们三人一边各自出入公厕,一边徜徉在高岸河畔。我俯瞰着峡谷,眼见谷底一道细流淙淙南去,不禁很有些怅然。那道梦中的丹水果真如此纤细,何能使秦赵大军过百万的战士与战马充足汲水,何能构成两军各自作战必须虑及的重大地理因素?显然,这道大水在沧桑变幻的两千多年间,已经被滤干了。自古太行不乏水。然今日之太行山区,却已经沦入水贵如油的干涸境地。那道太行山南麓的林县红旗渠,已经成为以生命争水的时代象征。遥想战国高山大水之雄峻奇绝,实在是两千余年依稀大梦。在战国时代,整个北方的生存环境远远优厚于江南岭南。可是,在历史的动荡中,北方的生存环境却屡屡遭受大规模的人为破坏,种种暴乱与入侵的大烧杀、大劫掠、大采伐、大毁灭难以计数。其中,犹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胡人大规模入侵(五胡乱华)的破坏最为严重。整个河西高原(今陕北黄土高原)的苍茫丛林,在赫连勃勃的统万木城建造中,遭受了史无前例地毁灭性采伐焚烧,自此年复一年的无休止恶化,终致成为今日举目荒凉的贫瘠地带。惭愧的是,作为后人的我们,并没有大彻大悟,对环境的劫掠与破坏依旧,如斯恶行尚不知伊于胡底,实在是令人莫名困惑。

  “这条小河叫什么?”我想听到那个令人神往的名字。

  “不知道。”一个当地人木然地回答。

  从他略显忐忑的表情中,我相信,他是真正地不知道。


  为什么?想来想去,我终于明白,这条“山溪”太小,而且小得年月已经很长很长了,至少,已经超过了祖辈传说所能记忆的时光。虽然,我为“丹水”那个令人神往的名号心跳,但是我仍然没有话说。当历史已经从民间记忆中消失,而仅仅存在于那些发黄的纸片中时,大约任何感慨都只能是沉默了。尽管如此,我仍然没有想到,次日见到的长平古城(今日高平市)的颇具盛名的民间考古学者,竟然也不知道这道流经长平谷地的小小水流就是战国时代的太行山大河——丹水!

  这条小河已经改了名字,尽管我努力记忆这个新名字,可是还是没有记得住。

  民间记忆已经被无数次冲刷,人们已经忘记了“丹水”这个名字。

  沧桑如斯,夫复何言?

 
 
上一条:太行巍巍话长平(二)
下一条:关于《大秦帝国》的创作理念(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求贤令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相关链接
陕ICP备18004026号 至尚互动
大秦帝国官网,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秦帝国》电视剧,作者孙皓晖,大秦帝国官方网站,秦文化产业,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西安临潼大秦帝国影视基地,大秦帝国连环画,曲江旅游|西安至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至尚互动)|Zenith 至尚视觉 策划/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