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文艺出版社的讲座
(孙皓晖按:这是书博会期间在出版社的一次“讲学”的录音整理稿。整理者,是出版社文宣负责人杨莉女士,特此致谢。为了与大家更好的交流,我将部分与作品精神相关的内容发上来。因为相对长,分为几个问题两次发。欢迎批评。) 一 《大秦帝国》是精神本位
关于《大秦帝国》的具体创作历程,我历来不愿说得太细。一切的艰难曲折,都是个人的自觉选择,反复地咀嚼这些东西,我没有多大兴趣。有一个记者,对我的特点有一个概括(整理者注:是《中国图书商务周报》总编欧红女士)。那年,她写过一篇报道,中间有一句话:不管记者从哪个角度问孙皓晖问题,他都像传教士一样,很执着地叙说他的理念。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好。包括《海南日报》曾给我画了一个漫画,大体也是一种顽固意向,也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抓得很准。因为,不管媒体怎么希望我像《百家讲坛》那样从一个通俗的故事开始讲起,从一个情节开始讲起,讲自己写作中的具体难点,讲得引人入胜,我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不管他们如何问,我都是两三句话之后就回到精神理念上去了,就回到文明根基上去了。所以,他们觉得我像一个布道者,像一个传教士,很顽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始终觉得,《大秦帝国》的写作,本身就是靠精神品格立起来的。我认为,说“主题先行”有点太简单。我愿意把《大秦帝国》说成这样一个东西,它是精神本位!就是说,《大秦帝国》这个作品,是一个精神本位的作品。就《大秦帝国》的可读性而言,故事的丰富性而言,我自己有非常强烈的自信。所以,我既不愿意把已经达成的东西,反复地当作评书一样在现场给大家讲一通故事;我也不愿意叙说那些具体的艰难曲折,包括写作中的乐趣。有些东西永远地属于个人精神,说出来反倒苍白了。
我愿意说的,是作品体现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是作品的根基,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而作为创作精神与作品力图传播的内涵,我们恰恰又需要这些东西被社会理解。所以,经常地,我就会很顽固地重复这些东西。即或别人听来有些抽象甚或简单化,我仍然觉得,这是《大秦帝国》的核心的根基。 二《大秦帝国》的三重境界
对于《大秦帝国》,我想它有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历史风云的境界,也就是历史故事的境界。从通常的读者眼光去看,《大秦帝国》肯定首先是历史故事。从历史风云变幻、历史矛盾冲突这个意义上去看《大秦帝国》,这是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从古典文明法治的意义上去看《大秦帝国》。《大秦帝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写起,直写到秦始皇统一大变法,这个古典国家在几代的历史上一直坚持法治,一直到最后统一中国法治。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时代最为伟大而持久的变法运动。如果能从变革法治的意义上,领略了、看透了这个根基,对《大秦帝国》的理解就会大为深化。我觉得,这是第二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就是从文明史的意义上看《大秦帝国》。不管从作品本身说,还是从创作理念说,《大秦帝国》最着力的,最上心的,就是理清我们的文明根基,再现我们的文明正源,再现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所以,《大秦帝国》最高境界,就是文明史的境界。从文明史的意义看《大秦帝国》,这部作品的精神品格就算真正地被人理解了。
关于《大秦帝国》的精神品格,我在开始创作文学剧本的时候,就是想清楚的。否则,我不会舍弃理论研究去做如此一件马拉松的文学项目。也就说,如果我不能判定这件事的文明价值,我就不会舍弃大学的法学研究工作。
《大秦帝国》落笔之初,我最先写得是序言。我认为,如果没有清楚明确的思想根基,理不清自己的想法,这个作品便不能成功。这个序言,最早只写了2000多字,后来在历史小说出版的时候,我又把后来的一些思索补了进去,但基本思想始终如初。序言的第一句话,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动过。这就是,《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这是全部创作思想的一个基点,也是《大秦帝国》一开始便确定的精神品格。正是如此一个精神品格,激励我舍弃了诸多现实利益,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由职业道路。假如没有如此一个精神根基,我肯定会早早放弃这一长途跋涉。
三 创作技巧与作品的精神品格
《大秦帝国》的成功——如果说它成功的话,我觉得至少说明了一个强烈的现象:社会精神需求对文学艺术的呼唤,基本面不是在呼唤它技巧的革新,而是在呼唤文学艺术真正的精神力量。
当然,文学形式上的变化革新,也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就社会实践来讲,就这几十年的文学历史来讲,或者就当下的社会观念讲,整个民众、整个读者、整个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期待与呼唤,其基本点不是对创作方式的更新需求,而是社会对文学艺术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的痛切感受,是文学精神力量的贫瘠。我们的民众和社会迫切期待的,是文学艺术的精神、文学艺术的良心。许多作家对此深有误解,不惜变革种种花式去满足所谓市场,其结果如何,反倒使文学品格大大降低,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认可。我想,对于任何从事过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应该都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对于任何一个重大作品,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方法上的怎么写,而是精神上的写什么?也就是说,不是作者的技巧选择起决定作用,而是作者立定的精神品格起决定作用。
对如此一个精神理念极其鲜明的作品,经过多来的社会选择,基本立定了根基。这足以引起我们诸多的反思。就读者群的反映而言,有批评的,甚至有嘲讽咒骂的。但是,就主流的评价和激起的反响说——因为任何一部作品,无论如何争论纷纭,它总是有主流的和基本的声音——读者群对《大秦帝国》的最重要的认同,恰恰是她的精神品格之强大!这是很鲜明的。
至少,就我的观察,在中国的历史小说中,没有任何一部历史小说有如此多的网评出现,有如此多的网友愿意花费大力气去评点去翻新。我自己也因为浏览网络,由一个不熟悉网络的人,成为一个相对熟悉网络的人。当然,我不是发烧友,技术也不熟练。但为此,我愿意到网上经常遛一遛。网友们发表的评论,往往很真切,他们或者在自己的博客上,或者在哪一个网站上上去说几句,这种零零碎碎的评点极多。在搜狗搜索“大秦帝国”字样,呈现条目大体是250多万条,其中大体有五分之四是关于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信息;在《百度》搜索“读大秦帝国”字样,呈现条目是58万多条。有一种网友,真下工夫,写东西又没有任何报酬,但是一写就是几万字几十万字,不乏连篇累牍的大作。
这样的现象,唯独在《大秦帝国》出现了。因为,我也有时看其他历史小说的评论,以往也是历史小说的爱好者。就网评信息的数字说,《大秦帝国》只是最多之一。但就网民大型评论与翻新形式说,无疑是最多的。
第三部出来以后,有一个网友,后来得知此人叫黄光锐,他在《世界地理网》上发表了长篇文章,正题是“以博弈论的观念看长平大战”,副题是“读《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有感”,分析《大秦帝国》的长平大战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后来得知,此人写了很多国际军事评论,属于专业军事发烧友,是网络军事评论员。这篇评论在网上的影响很大,被转载很多。
还有一个大型作品,是《大秦帝国江湖版》”。我认为他不是恶搞,我认为这种形式也很好。他完全用社会熟悉的江湖套路语言,来改编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情景和故事。第一章是天下大势,说天下分为老魏家、老楚家、老秦家等等七个大团伙,每一个大团伙都在为争场子而不断的大争不休,老秦家苦哈哈被老魏家摁着暴打了五十多次。就这种语言,连写了30多章,大概字数至少有20多万字,在春秋社区,在很多军事社区里面都有连载,搜寻起来很容易。他的笔名,大概叫“马甲的马甲”。
后来,《大秦帝国》专门网站建立,又涌现出了很多大型的、长篇的评论。一个是《谷子日记》,是一个网友写的《读〈大秦帝国〉的日记》,大约写了三四十篇。一个是《大秦帝国管理学的解读》,也是二三十篇。一个是《一剑霜寒四十州——大秦帝国之武打解析》,显然是一个学过武术的网友。今年以来,一个叫“阳明弟子”的网友,写了叫“在丧失信仰的门口重读《大秦帝国》”的系列文章。他一开始的序言就说:为了纪念《大秦帝国》第六部最终的完成,今天起我认真开始写我读《大秦帝国》的感受。现在,他已经写了六十多篇了,每篇至少有三千字,每天发一帖。还有一个是《塔罗牌中的大秦群星——大秦帝国人物分析》,连同预告的《塔罗副牌中的大秦群星》,最后大体也得五六十篇,目前还在连发。
这些肯定都是年青网友。这些年青人,天天努力写,天天发一帖,还要上班还要工作。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真正地喜欢这个时代,真正地喜欢《大秦帝国》的精神品格。这是《大秦帝国》的真实的吸引力所在。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根基是作品传达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