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电视剧审查中,审看机构的意见之一是:民众几次呼喊变法万岁等,有违史实,在当时是大逆不道行为,不可能,应当删除。
在专家看来,万岁只能在颂扬君王皇帝时喊。
应该说,当代大多数人都如此认为。
史实究竟如何?
有本颇具名气的古史著作《事物纪原》,专一考据语汇器物等等之起源状态,作者不明,有人认为是宋人高承所撰。其卷一云:“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驩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这段考据列举的三件事,只有第一件事是秦昭王在场,左右因蔺相如献璧而呼万岁,针对君王。第二件事,田单与燕军作成降燕假约,只能在即墨军前,而不可能在燕国,是故燕昭王不可能在场,显然是燕军将士高呼万岁庆贺胜利。第三件事更明白,焚烧债券,是冯驩背着孟尝君先斩后奏,民众呼万岁,只能是对着冯驩这个门客舍人。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欢呼万岁,尚不是后世“龙袍”一样的礼仪法度,而只是一种常见的欢庆形式而已。
《事物纪原》的作者考据的史实不差,但却有一个限定——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这个限定,是作者基于后世理念的推理认定,而不是客观事实。尽管这个限定很宽泛,凡是对君王高兴的事,都可以喊万岁,然也与自己列举的后两则事实有差。尤其是最后一桩,门客代绝非君王的封主焚烧债券,与齐王何涉,民众却依旧高呼万岁。
显然,战国时代的“万岁”不是对君王颂扬的专利语汇。
此类恶性演变的另一典型,是“谤木”演变为“华表”。谤木,本来是远古以至春秋战国时代,树立在路旁供民众书写不同政见的木板,官府定期收回,再定期更换。后世不想教民众随便写了,便将谤木渐渐升高,终于高到只能巍巍然相望,而且只能矗立在宫殿外作装饰了。语汇方面的演变,还有“诽谤”一词。诽谤,本来就是提意见的意思。后来不准提意见了,便将诽谤当作恶意攻讦问罪。诽谤一词,遂成恶词。
要淘洗历史,该不该恢复原生文明时代的开阔奔放精神?
要艺术再现那个时代,究竟该不该依据后世的僵化界定?
问题是,纵然说得明白了,“意见”还是“意见”。
对此等事,当代法制尚完全没有能力解决。
然,在秦法中却可以找到解决依据。依据商鞅制定的秦法:法官对民众质疑,错解或忘记法条,则以本法条之刑罚处罚。也就是说,以其人之错,还治其人之身。譬如这件事,当事者提出质疑,若史料在前,其官员果真错解,便可罚其三月苦役。当然,须得假定秦法有如此一条:“不许民众随心喊万岁者,罚三月刑徒。”
总以为自己比先秦古人高明。是很可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