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官方网
昵称: 密码: 会员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新闻 影视 图书 旅游 互动 下载 大秦文化 产业开发 投资项目
百年古调百年新——西安易俗社今迎百年华诞
更新于:2012/8/13  浏览:2222次  [打印]  [关闭]

 

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

世界旅游小姐在易俗社学习秦腔表演

百年易俗社第18任社长、首任女掌门惠敏莉和同事苦练基本功

易俗社表演艺术家全巧民在华县为群众演唱

  风雨历程

  大秦之声,韵味悠扬。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是三秦儿女劳动之余抒发感情、愉悦身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秦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怀,是陕西重要的文化符号。

  秦腔之盛,生生不息。流淌着古老血液的秦腔,千百年来,以其慷慨激越的宽音大嗓唱响了大秦正声,从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烙印下一脉秦风秦韵的古朴恢宏。秦腔因其活跃的生命力,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而作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今天,易俗社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一个世纪以来,易俗社始终秉承“移风易俗”的光荣传统,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光添彩,使此艺术益发灼灼生辉。

  2012年8月13日,“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西安文化的亮丽名片——易俗社将喜迎百年华诞。作为易俗社百年庆典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我省将隆重举行“庆祝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大型秦腔史诗《易俗社》主题庆典演出也将与广大观众见面。

  为隆重纪念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今天上午,我省各界将在易俗大剧院举行“庆祝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同时,一部全景式演绎易俗社百年沧桑的大型秦腔史诗《易俗社》也将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易俗社》共分为“易俗春秋(序)、古调新弹、还我河山、推陈出新、老树新花、百年易俗(尾声)”六个部分。以秦腔艺术为主,把交响乐、合唱、配乐诗朗诵、戏剧小品,以及过场戏,包括主持人的采访融入其中,将秦腔的古老唱腔和现代音乐以及陕西人喜爱的一些元素融合进来,全方位地回顾了易俗社百年间所走过的风雨秦腔路。

  百年古调沧桑弹

  1912年8月13日(农历7月1日),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同盟会陕西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二人发起,并联合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社”。由此开始,“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的易俗社,开始了他通过编写新戏曲,达到开发民智、移风易俗目的百年求索之路。

  易俗社组建之初,即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对创作机构指定有剧目编写要求,聘请名家执教,从事戏曲演出。一时间,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训令,赞扬易俗社编演的剧本“命题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并颁发“金色褒奖”。1924年,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期间连续5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并捐献50元讲学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易俗社为戏曲、为秦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批名编、名导、名演,殚精竭虑,勤奋耕耘。仅解放前37年时间里,就创作、改编大小剧本800多本、1000余册,堪称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深受群众喜爱。

  而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易俗社同仁更曾共赴国难、慷慨悲歌。“七七事变”当日,以介绍两出爱国剧《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为由,易俗社在北平宣传演出,并赴卢沟桥激励二十九军抗日,秦韵铿锵激昂,产生巨大影响。

  百年争艳风气先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了易俗社。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视戏曲改革工作》。仅仅两月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易俗社第一个被改为公营剧团,为大力推动戏曲改革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易俗社改为公营剧团,这对广大演职人员来说是件大喜事。7月13日,在易俗社剧场举行了庆祝大会,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及西北局、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欢庆大会。据当时参加大会的易俗社老艺人回忆说,当习仲勋步入剧场,看到有条标语上写着“接管易俗社”的字样时,他立即纠正说,易俗社不属于反动组织,不能说“接管”,而应提“接办”。他在讲话中指出:易俗社过去四十年,在秦腔的改革上做了许多工作,有过不少贡献……易俗社在西北人民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会后,习仲勋又指示说,易俗社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1958年,易俗社赴京演出,《火焰驹》剧组演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和王震等都分别接见了易俗社的演出人员。198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同志在京再次接见了易俗社演职人员。

  省市领导对易俗社的关心更是佳话频传。许多易俗社老艺人说,凡易俗社排演新戏,总能见到省市主要领导坐在剧场内观看和指导。在秦腔界还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有次审查《三滴血》,樊新民扮演的晋信书在第三次滴血时,没有说“马下个牛娃也是有的”一句台词,当时坐在台下的赵伯平省长就说,为什么没说这句话?易俗社社长杨公愚解释说,有人嫌这句台词粗俗,就让删掉了。赵伯平说,这有什么粗俗的,观众熟悉,舞台效果很好嘛!樊新民在接下去的演出中加上这句台词,台下果然哄堂大笑。

  百年破茧彩蝶欢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对易俗社、五一剧团、秦腔一团、秦腔二团四个秦腔艺术团体进行了人、财、物和全部资产的整合,组建了西安秦腔剧院。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按照“保护传承与面向市场并重”的思路,将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管理运营。2009年3月,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投资3000万元,对原有西安秦腔剧院固定资产进行置换,并注册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

  在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下,易俗社不但逐渐恢复生机,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柳河湾的新娘》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后,又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秦腔》《七步诗》《大明宫》三部大戏共获得12项大奖。创排新剧目的同时,公司还复排了 《三滴血》和《火焰驹》等20余部传统经典剧目,用“老酒换新瓶”的方式在尊重传统经典秦腔的基础上,保留了秦腔的灵魂和精气神,演出后,受到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

  2009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专门视察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对西安秦腔剧院改制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全国院团改革的成功模式。随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高端媒体高度聚焦,详尽报道了西安秦腔剧院改制的进程和成果。

  西安秦腔剧院的成功转企,探索了新形势下国有戏曲院团改革发展的新路。2009年8月,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并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重点发言。

 

 
 
上一条:打造秦腔文化街整合资源求上市
下一条:曲江影视推新片《百年易俗》倾心打造西安文化名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求贤令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相关链接
陕ICP备18004026号 至尚互动
大秦帝国官网,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秦帝国》电视剧,作者孙皓晖,大秦帝国官方网站,秦文化产业,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西安临潼大秦帝国影视基地,大秦帝国连环画,曲江旅游|西安至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至尚互动)|Zenith 至尚视觉 策划/设计制作